簡体中文
English
-

                    緣 起               何文匯
一百年前,一個翻譯舞台劇第一次在中國上演。自此,華文戲劇不斷發展。隨著國內劇人的南來,香港的舞台劇也萌芽了。這百年來,戲劇扮演了娛樂、教育、諷刺、控訴、激勵等角色,從政者、愛國者、藝術愛好者都樂於利用舞台劇提供娛樂、推動文化,以及表達、宣揚和改造思想。

這使我們想起楚莊王時期的樂人優孟。優孟多智辯,常寓諷刺於談笑之間。楚國賢相孫叔敖死後,家無餘財,兒子非常窮困,朝廷卻不加以援助。優孟於是穿戴孫叔敖衣冠,並且用了一年多時間模仿孫叔敖的言談舉止,然後在楚莊王面前扮演孫叔敖,訴說苦況。楚莊王大受感動,於是封孫叔敖的兒子於寢丘。「優孟衣冠」因此成為千古傳誦的故事,而「優孟」也成為寓諷諭於俳優的代稱。


這百年來,華文戲劇不斷成熟。 在香港,這優孟之事由反映外國文化的翻譯劇發展至反映個人思想和社會現狀的創作劇,文藝水平不斷提高,舞台技巧不斷創新,因此觀眾也不斷增加。近年來,除了業餘劇社不斷增多外,職業劇團也活躍起來了。今天,戲劇正處於秋收成熟期。 唐朝李紳詩:「春種一粒粟,秋成萬顆子。」 杜牧詩:「萬家相慶喜秋成,處處樓臺歌板聲。」 今天華文戲劇正如秋禾成熟,粟子揚芬。不過盤中之飧,粒粒辛苦,耕耘者的努力,我們千萬不要忘記。現在,讓我們表彰一位成功的戲劇耕耘者:麥秋先生。


百年優孟,麥秋見證和切實參與了五十年,為香港和整個中國的劇壇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增添了不可磨滅的色彩。戲劇秋成,也是麥秋之成。這個月,我們為麥秋慶祝七十壽辰;這一夜,我們把「百年優孟見秋成」綜合文藝晚會獻給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