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2010年3月20日(星期六)
薪火相傳:從香港人的角度看中國文化

中國乃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蘊藏了很多值得人類學習和傳承的智慧;可是在社會上,亦有些人批評中國文化。究竟中國文化在現今社會有哪些地方值得傳承?在香港這個華洋共處的社會裡,我們應該如何面對自己祖國的文化?是次講座提供了一個機會讓大家在已有的中國文化認識和現有的生活模式上,進行更多反思,讓大家能夠從中學習和體驗,為自己、社會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講 者 簡 介

溫帶維博士
溫帶維博士先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哲學系畢業,後於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研究院研習中國哲學,分別獲取哲學碩士及博士學位。現任香港理工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講師,多年來致力研究中國哲學,曾公開發表多篇論文著作。近年,溫博士更積極投入社會,從事哲學輔導工作,對當代生活、現代文化價值觀均有深刻的了解。
 



2010年4月17日(星期六)
香港人學普通話:普通話傳意實戰錦囊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香港人日常多以粵語作為溝通語言。隨著香港和內地接觸越來越頻繁,大眾無論在工作、學習和日常生活上需要使用普通話的情況也越來越普遍。香港人在使用普通話參加公開活動,或者進行交際、公開演講時,究竟有甚麼值得注意的地方?當中又有甚麼竅門可以增強演說時的能力和自信心?講者將藉著多年教學經驗,舉實例說明,與大家分享成功演說(特別是普通話演說)之道。


講 者 簡 介

吳柏基先生
吳柏基先生於美國查普曼大學獲取英語碩士學位,一直從事跨文化溝通、雙語傳意、企業傳訊、傳媒語言之教學及研究,曾發表不少有關語言文化的專門學術論文。現任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講師,對香港人運用普通話的習慣、演說能力有深入的了解,近年積極教授公開演說的技巧。



2010年9月18日(星期六)
香港創作新世代

在中國古代社會,讀書人從小就誦讀不同的經典文學,自小培養了深厚的文學素養和創作根基,而且中國地大物博,山明水秀,有助提升文學家的創作靈感。現今香港社會生活繁忙緊張,加上受到中西兩種不同文化的衝擊,新一代的語文水平常常給人詬病。在各種挑戰之下,香港人如何發揮獨有的特色、個人的潛能,從生活中啟發出創意思維,增強創作能力?講者將為大家剖析香港文壇,發掘香港人妙筆生花的特色,協助新一代提升文學創作水平。


講 者 簡 介

余非女士
香港中文大學畢業,主修中國語言及文學,副修中國音樂;及後於同校取得碩士學位。曾赴英國修讀出版課程,並取得碩士學位。在港長期擔任編輯工作,自九十年代中開始積極從事文藝寫作,曾於多份本地報刊雜誌撰寫文化評論及書評。近十年多次獲邀主持閱讀、創作的講座和工作坊。 2008年至2010年間任公共圖書館諮詢委員會委員;2006年獲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頒發「民政事務局局長嘉許計劃」獎狀及獎章,以表揚她在推動文化藝術發展方面的貢獻。近年,余非專注中學生讀物的寫作,已出版二十多種中學生讀物,發展一種「引導思考」式的文字風格,致力擴闊中學生的知識及視野,培養理性的思考方式,並引導他們從人文層面思考社會議題。



2010年11月6日(星期六)
從中國經典文學暢談現代生活文化

中國經典文學經歷了千百年的傳承,當中累積了古人的生活體驗,蘊含著無數的智慧,而且當中包含很多關注人的品格成長、關懷社會等等的議題,時至今天,這些經典古籍仍有很多發人深省的地方。現代人重視擁有高質素的生活,社會追求和諧安寧,傳統經典文學與現代生活有甚麼關係呢?講者將分享他在中國經典文學上的得著,與大家談古論今,透視出經典古籍的許多思想對當前的現代生活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講 者 簡 介

英冠球教授
英冠球教授於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先後取得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更獲頒「尤德學人」的殊榮,曾任香港公開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嶺南大學社區學院及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專上學院講師、嶺南大學社區學院的文學副學士課程主任和通識教育學科主任。英教授致力於哲學的實踐、研究和推廣,曾任香港人文哲學會的會長,於許多學術與非學術刊物上發表文章。現為香港教育學院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長期積極參與推廣哲學和文化教育的活動和講座,對教育和輔導工作貢獻良多。